要闻:深注意|破解老人“数字鸿沟”,需要年轻人反哺
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处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推动处理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这切实关照到了老年群体,努力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隔阂,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处理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面临的困难,需要从政策层面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玩不转的网上订票,不会解锁的智能快递箱,站在路边招手却打不到车的老年人……这些社会截面,映射出一个必需正视的现实:随着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与时代正面临“数字鸿沟”和“代际鸿沟”的双重叠加。疫情期间,这种矛盾更为凸显,一点老年人不会注册、采用“健康码”,甚至影响到正常出行。
新闻社会中,人们可以便捷高效地获取各种社会资源和服务,但新技术并不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友好,尤其是对老年人。虽然拥有一台高端智能手机,已不是难事,但拥有不等于会用,更不足以颠覆数字自媒体行业的不平等。相反,隔阂还有加剧的趋势。
首先,是技术采用障碍。从交通出行、公共服务、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的扫码、刷脸、手机支付,到具体办一个一些事项时下载注册app、验证身份、绑定社会交往账号等一系列多而杂的操作流程,包括记住一个个密码,都可以轻易困住老年人,将他们置于边缘化的地位,被排除在熟练采用或掌握新技术的人群之外。
而且,普遍来讲,老年人筛选比较有效新闻的能力不足,对新闻真伪的辨识、拆析评估能力较弱。对老年人来讲,新技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更高。媒介新闻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社会交往类账号被盗取、支付类账号被盗刷、各种伪装成红包福利实则为套取客户个体新闻的链接等,使新闻安全、金融安全等蒙上了一层灰霾。对这种风险的警惕,让一点老年人在心态上对采用新技术更保守和慎重,甚至主动选择拒绝。
需要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数字鸿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品味区隔。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指出,文化上占优的一方通过符号斗争,即一种文化以标榜自己先进性和稀缺性的方法抑制另一种文化,并争夺文化的合法性和统治权。通俗地说,就是在建构文化价值认可的过程中,存在一种“鄙视链”,拥有主体话语权、占据主流地位的一方,往往将另外的部分人排除在外。
如网络语境下衍生出的 “二次元文化”“弹幕文化”,原本只是小众文化、圈层文化,但因为年轻人和网络两大创造力旺盛者的叠加,迅速出圈,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但它不能在短期内为老年人理解。老年群体越是不熟悉它,就越来越难进入文化意识形态塑造的圈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依赖关联部门提供的制度保障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尤其是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新闻时代的“文化反哺”,即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并传递知识,凭借其革新能力成为文化的主导者,而年长者则受制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因素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于是,年轻人开始“反哺”年长者,文化的传输呈现逆向化的趋势。这种理论为老年人实现“再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
一点老人采用微信,并不是因为微信支付方便,而是为了和远在异地读书或从业的子女联系。维持家庭关系的需要,驱使老年人学习采用新传递工具。很多老人习得这种能力,不是由社会教育提供的,而是由其子女传授的。
要让这种“文化反哺”广泛地发生,关键在于,年轻人是否有足够的热情、耐心去在乎自己的父母,主动将新闻时代的必备技能传授给他们,循循善诱地去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有趣,帮助其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不断降低代际之间的文化折扣和文化价钱,帮助父母融入新技术环境中。
我们或许不太容易奢求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放缓,耐心等待哪些奉献过、付出过青春的老年人,但通过政策层面的帮扶和家庭教育的“反哺”,我们可以拉上老年人,一起登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这不仅是在帮上一辈,也是在帮终将老去的我们自己。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标题:要闻:深注意|破解老人“数字鸿沟”,需要年轻人反哺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4694.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