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本篇文章1884字,读完约5分钟
图片来源:中国视觉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形成以国内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一些海外媒体更注重“以国内流通为主体”,认为“这是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所迫使的被动反应”,担心中国是否会关起门来闭关经营,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停止开放”,“中国的发展将转向对内。”这是对“双循环”新格局的误解,尤其是“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
谋求发展、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大战略
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在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积极调整。促进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的相对分离,促进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的相互促进,通过国内流通的顺畅提升参与国际流通的水平,充分发挥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建设包容、平衡、共赢的开放世界经济。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1988年,中央政府提出“沿海开发战略”,利用中国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嫁接国际资本和技术,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和市场“内外兼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产业升级,并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大三角国际流通”模式,以美国和欧洲为消费市场和R&D中心,东亚特别是中国为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中东和拉美为能源出口目的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参与“大国际经济周期”模式面临挑战,导致内需与外需失衡、投资与消费不协调、工业比重高、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和投资转变,协调内需和外需。
在国际上,“大三角国际流通”模式也暴露出问题。在美国和西方,存在着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制造业集中化、中等收入群体萎缩和民粹主义滋生等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全球化的一个重大转折,经济全球化由高潮转向低潮,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速放缓,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收缩,反全球化趋势上升。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大三角国际流通”模式有很大的终结势头。
可以说,“双循环”是中国在一个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伟大战略。
“国内大循环是主体”不是关门就关门的操作
“以国内流通为主体”要求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但是,如果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形成了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在中美摩擦加剧、全球化低潮和一些国家试图推动“去中国化”的背景下,中国将放弃参与国际经济周期,也将能够完全依靠国内经济周期来实现经济发展,这也是幼稚的。
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国家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完全封闭运行。中国早已深深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即使扩大内需,也离不开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合作。工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与世界主流隔绝只会扩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内经济周期和国际经济周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中国参与国际流通遇到了一些障碍和挑战,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流通的重要性已经下降。国内大流通可以封闭运行的观点,实际上会有意无意地起到促进经济脱钩的作用,这从根本上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开放国内经济周期和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是从根本上统一的。要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就必须从商品和要素的流动转向规则、法规、管理和标准的制度开放。要度过国内经济周期,必须打通生产、流通、流通和消费环节,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深化改革,推动国内法规更好地与高标准国际市场规则体系接轨,更好地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开放程度仍然较低,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开放水平仍有差距。开放国内经济周期,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开放国内经济周期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融入国际经济周期,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独特优势,通过实施《外商投资法》和配套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营造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挖掘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潜力,维护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标题:王一鸣:“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2530.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