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体系”化解“新市民”后顾之忧——贵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
本篇文章1014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4月22日电:“五项制度”化解“新市民”后顾之忧——贵州做好扶贫搬迁“下半年”文章
新华社记者杨洪涛、罗宇
“我家乡的手机信号不稳定。如果你不搬出去,估计在疫情期间,孩子们的网络课程将无法使用。”在贵州省天祝县连山异地扶贫安置点扶贫工厂工作的拆迁户李感慨良多。
李的故乡是天祝县石洞镇,这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山高、路长、谷深。老年人看病,成年人找工作,孩子上学都是“老麻烦”。三口之家搬到县城后,在社区干部的推荐下,她丈夫去了福建工作,她在社区扶贫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它照顾孩子,挣钱补贴家用。"
李是贵州数百万移民之一。截至2019年底,贵州已完成188万人的扶贫搬迁。然而,搬迁只是一种手段,摆脱贫困是目标。搬迁后,贵州迅速将工作重心从“如何搬迁”转向“搬迁后做什么”,从“主要搬迁”转向“后续支持和社会管理”。
在实践中,形成了解决移民后续扶持问题的“五大体系”,即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和“基层党建体系”,以确保“会流动”的移民能够“稳定”和“致富”。
崭新的建筑、干净的街道、漂亮的学校、设备齐全的医院、运转良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管理良好的农贸市场...如今,当你走进贵州的移民安置区,你几乎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不断跟进的支援措施,令搬迁的居民逐渐消除了“吃甚么”、“怎样生活”等各种忧虑。
“老师,你能再说一遍吗?”
“好!缝纫时,关键是学会用脚力控制机械布线的速度。如果太快或太慢,缝制的衣服会产生皱纹。”
4月14日,由于贵州各县市均位于新冠肺炎肺炎低危区,铜仁市大隆经济开发区德隆新区扶贫车间缝纫技能培训班正式启动。60多名分散坐着、戴着面具的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培训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
“我们针对大众的就业需求进行培训,并推荐学生到服装、箱包等工厂工作。”培训教师田燕(音译)表示,培训对象主要是那些跨区县转移到扶贫中心的人。预计通过15天的培训,他们可以迅速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家中实现就业。
前来参加培训的秦桧是一个被重新安置的家庭,健康状况不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她在家乡时,她只能在家照顾孩子。搬到安置区后,我首先学会了打火机的组装技巧,在楼下的扶贫工厂工作了近一年,现在我来学习缝纫。
“技术是不够的。我必须更加努力地学习技术,在附近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我想要的幸福生活。”秦桧说。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雷丽娜
标题:“五个体系”化解“新市民”后顾之忧——贵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1131.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