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巨头被接管 金融科技机构出海印度触礁
本篇文章2550字,读完约6分钟
最近对印度上市银行巨头yes bank的收购打乱了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在印度上市的步伐。受此事件影响,许多进入印度的贷款金融技术公司因现金流受阻而处于停滞状态。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一些系统服务提供商也受到牵连。印度已成为金融技术走向海洋的新热点,近100家公司涌入该地区。然而,机遇过后,风险依然存在。目前,印度基础设施薄弱,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相应的操作风险相对较高。印度金融技术企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是的,银行被接管了
支付和现金借贷机构受到影响
“由于金融形势的严重恶化和缺乏可靠的注资计划,中央政府于2020年3月5日发布命令,yes银行被暂停营业。此举主要是考虑存款人的利益。”3月6日,印度储备银行官方网站正式宣布了yes银行的重组计划,这让许多前往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陷入恐慌。
根据公告,在yes银行被接管后,银行资金将被冻结,单个账户的最高提款限额被设定为5万卢比。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去印度的金融技术公司的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一些与金融技术公司合作的支付公司,如razorpay和cash free,与yes银行有关联,不能实现贷款和支付。此后,许多进入印度的贷款金融技术公司也因现金流受阻而停滞不前,一些系统服务提供商也在一系列反应后受到牵连。
“是的,银行的收购事件只是印度银行业糟糕增长率的冰山一角。”由此导致的业务暂停严重影响了我行开展的支付业务,尤其是资金流动性过大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最大的影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前往印度的贷款金融技术公司中有很大比例使用的是银行支付渠道,其影响不言而喻。
《今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小额现金贷款的业务周期较短,资金回笼通常为一周或两周,资金流动率通常为常规分期付款产品的2-4倍。支付渠道的突然关闭也意味着对其业务的影响将是传统分期付款产品的2-4倍。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借贷和支付两个方面。零一研究所所长俞白成表示,是的银行已经被接管,银行资金已经被冻结,这将对与其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贷款业务账户产生很大影响,借款人的还款和贷款无法正常进行。随后,根据是的银行的恢复,许多金融技术公司可能需要支付合作银行的调整。
利用real/きだよ零监管期赚取“快钱”?
时间不多了
自2019年以来,印度金融技术机构出海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印度已经成为金融技术的热门目的地。一些业内人士今天告诉《北京商报》,目前在印度大约有70家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这个数字将上升到数百甚至数百家。巨大的市场、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优势使得网上贷款市场需求旺盛,而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有限。因此,许多机构普遍认为在线金融在印度的市场前景良好。
然而,业内人士李涵(化名)指出,“印度作为中国金融技术下海的重要市场,主要优势是人口多、监管相对宽松(监管沙箱制度已经启动),许多中国金融技术公司主要是想利用这一政策来赚一波快钱。”
“许多公司都是小型‘游击队’。在印度,他们主要与当地公司合作放贷,坏账很高,但利息是可以弥补的。通过一个应用程序、一个后台、三次收款、一两百万元本金,可以进行非人事成本。它主要是灰色业务,没有技术含量。不管怎么说,政府没有处理好这件事。”李涵透露。
然而,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了,无论是深度培育还是快速盈利。一位从事海上金融技术登陆的人士指出,“自去年开始投机以来,印度市场已经热了近一年。”由于最近的疫情,许多企业无法登陆。在这些收购事件发生后,每个人都对业务布局更加谨慎。”
印度一家金融技术公司的一名高管介绍说,该公司在2019年初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技术业务。“当时,它被认为是唯一一个没有过热就能出海的热点。但从现在开始,时间窗口并不大。
此外,前述从事海上金融技术登陆的资深人士也表示:“虽然国际化正在推进,但印度最终将通过本地化占领市场。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在印度轨道上培育独角兽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具备管理、资本和团队等全面能力的国际公司才有一定的机会脱颖而出。”
出海不是一条平坦的路
警惕市场挤出效应
然而,有人指出,这一紧急情况也给了离岸公司一个警告,即他们应该防范风险。在选择支付公司和托管银行时,最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把所有的业务都押在一个支付公司或托管银行上。
虽然印度市场有机会,但出海并不容易。“许多进入者的想法是赚钱。大多数机构都瞄准了网上信贷的逻辑来展示这个行业,还有一些机构直接复制了国内模式。但是,从印度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道路已经开始运作。”资深业内人士康铭(化名)指出,一方面,印度的本地化互联网思维特别活跃,本地化市场中的资本化团队也不差。因此,海外企业复制国内信贷模式可能行不通,许多本地化机构也会这么做。
另一方面,在发展展览业之前,我们还应该考察印度的法制、资本进出、人事管理和文化环境等。在许多层面上,印度的门槛将明显高于印度尼西亚,其中一个主要困难是许可证。据了解,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可以申请、购买或申请许可证。虽然印度现行法律不限制外资进入,但企业申请过程非常繁琐,时间也很长。
除了在许可方面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中国金融技术企业去印度也会遇到业务发展方面的困难。在出海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基础设施薄弱和不同的文化习俗,存在一些风险。
“由于语言不合理,一些远洋公司对本地公司没有优势,还会遇到被骗的情况。他们也将踏上深渊,将有许多失败者。”一位从业者无奈地告诉《今日北京商报》记者。
俞白成指出,印度市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与中国不同,基础设施薄弱,信用信息系统不完善,操作风险较高。印度金融科技企业出海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利用自身优势与当地合作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并在巨大多变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扎扎实实地走下去。
卡明斯预测,印度市场的未来轨迹必然是小型、美观、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企业,因此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这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只要你不惹事,做业务细分就可以了。基本上,60%-70%可以存活。不过,应该注意的是,那些资金充裕、无风险、业务激进的公司肯定会被逐出市场。”
北京商报记者孟刘思宏
标题:银行巨头被接管 金融科技机构出海印度触礁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2445.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商业保理存量清退大幕开启
下一篇:电商与小微的“共生”与“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