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深切怀念恩师杜维善先生
本篇文章2326字,读完约6分钟
董存发世纪杂志
世纪之交
董存发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改革》杂志社记者,现住加拿大温哥华
杜君维善先生( 1933年12月16日-年3月7日),著名中国古货币和丝绸之路古货币学家型收藏研究者,美国东方货币学会资深会员,上博馆特别顾问,上海市政府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生前多次向上博馆捐赠线路古货币,西安货币学
|吊唁大厅内的遗影杜先生是上博馆(由杜雅琏提供)
老师,名维善,字颢,煜,号慕潜,六舟前身,两痴,三丑,胜簃,北斋旧史,思古楼主等,民国二十二年出生(酉年十月二十九日,1933年12月16日),杜月笙第七公子,生母姚兰,庶母孟冬,祖上海籍少年时代。 抗战初期,和父母的家人长期住在上海的太平洋战争后,和好朋友一起跑到大后方,去洛阳,遭遇敌机空袭,幸免于难,辗转数省,最终到达重庆,和父母团聚。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底( 1949年4月),我和父母的家人一起在香港肯尼地台路十八号短暂停留。 1951年8月16日,父亲在香港病死,之后随母亲移居台北。
图|在澳大利亚期间专门送给母亲作为纪念,在右下角亲笔写下“to dear mam with love. roger”
中学毕业后,去了澳大利亚,主修现代地质学。 学习语言,打工读十年半的学成回到台湾,在石油企业、台北矿业研究所、地质和经济部门工作,从基础到九级权十的“副部长”级开始,任命最高级。 不屑于内斗,挂着印记离开了。 1978年再次移居香港,自由做生意的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往来于上海、北京等内地,除了家乡迅速的经济发展外,还为台湾大陆最上层的秘密传播两次信件,架起桥梁,多次“中国必须统一”。 其间,我第一次登上了长城。 1991年,全家移居温哥华,专心于硬币的收藏研究。
|部分硬币收藏研究专题
1965年,老师首次参与中国古钱行业,与当时有名的台港收藏家孙家骏、胡公鲁、李东园、张寿平、蔡养吾进行了交流。 为了购买李东园的两张“战国半两”,抵押了刚买的不动产,在圈内得到了“二痴”的美称。
老师对中国古钱的收藏研究,特别是半两五押金货币,也执牛耳。 已故上博馆汪庆正副馆长称赞了老师的“半两甲天下”。 使用中西合璧以前的传人考证学、现代地质勘探法,特别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积累了数年的研究,发表了《半两考》( 2000年)、《思古楼藏战国时代半两图系》( 2006年)、《五图考》( 2009年)的著作。 对开元通宝的研究有创新意义,出版《开元通宝系年汇考》(与顾晓坤合作,1996年),单独出版英语《Chronologyofkaiyuantungbao》( 2003年)专业书籍,《思古楼藏泉开元通宝泉谱》手稿(年)
图|陈丕显为捐赠仪式出彩
|奖状
老师最突出的贡献是慷慨捐赠上博馆,开创国内线路古国货币收藏研究的风气。 从1991年开始,先生和夫人谭端言多次捐赠丝绸之路的古国货币四千多枚,包括两千多个品种、金银铜货币的各种,许多品种具有极其宝贵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捐赠了200多本珍贵的专业书籍,上博设立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线路古币专室”永久陈列,为上博培养了专家。 年,又向上博捐赠了410枚以上的西域古国硬币。 出版了《丝绸之路古国钱》( 1992年)、《上博馆: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 2006年)、《丝绸之路古国钱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委员之一,年)、《贵霜帝国钱》(年)、《萨珊帝国钱》(手稿), 《古泉文库》丝路硬币系列介绍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硬币要览东南亚篇》(年)的著作使上博馆成为中国博物馆中唯一一体化的外国文物,特别是丝路硬币收藏的博物馆,奠定了丝路古国硬币收藏研究的权威。
图|汪庆正先生在一起
年开始,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特邀,以“亲历、亲见、亲为”大体上口述历史项目。 年,在上海出版了《杜维善口述历史:我父亲杜月笙和杜家旧事》,列入《口述历史》丛书第四集,全书近30万字,近百张老照片,百年来,回忆杜家和上海滩旧事,列入杜家子孙第一部口述历史专业书 直到突然心梗之前,古泉文库线路硬币系列的介绍之二是就泰国的小费与学生讨论,提出了断代、铸造地和汇率的最新研究成果。
|制作硬币拓本
图|创造口述历史时的亲笔图解抗战时重庆汪山家的布局
图先生在思古楼书房
老师兴趣广泛,周游台湾名山大川,成为台湾软玉勘探地质师,精心收集了各种矿物标本,特别是台湾的矿物标本。 改革开放初期,参观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时,看到展示标本中宝岛台湾矿产资源不足,坚决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台湾矿物标本无偿捐赠给中国地质博物馆,这几乎不为人知,但进行了口述历史,用于标本的收藏 拳头之心,代表着其朴素无华的献身精神。
老师从2009年开始患有前列腺癌和肺癌,晚年切除胆囊,饱受家族病哮喘不治之症的折磨。 但是,对于顽固的疾病,很坦然。 老师热爱佛学,多次受到密宗上师的“灌顶”,吟诵10万遍“金刚萨埵”的本咒(百字铭),淡泊名利,提倡坦荡的生死观。 以其口述历史“如是我闻”自序,引用佛典说。 “‘说不出来’:杜家百年风云,断壁残垣。 传说中的旧事经久不衰,解释为“有名的说法”,也就是“做梦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 ”。
图|左:《上海市文史研究院口述历史丛书》:《杜维善口述历史》右:以《思古楼图》为基础特别设计的便签
老师已经走了,但其收藏研究,捐赠古钱,特别是高尚的道德,一定会留名后世,大家仰慕!
衷心祝愿:地下骨头,安息! 天灵,欢乐!
学生董存把书送到温哥华的赋雪楼
年4月清明节
感谢母亲谭端言审查修订了本文,感谢杨槐的指正,照片除了注明外,都是在老师生前提供或为作者拍摄的。
从媒体杨之立
实习钟凯月
阅读原文。
标题:要闻:深切怀念恩师杜维善先生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4658.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