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上海书展︱张燕妮:编《我相信中国》是对父亲张申府的再认知
本篇文章1267字,读完约3分钟
; 8月16日,上海书展正式开幕,许多新书与网民见面。 其中,张申府的文集《相信中国》备受瞩目 张申府( 1893-1986 )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创始人之一,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在数学、哲学行业建树,被誉为“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 但是,他一生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并不为人所知 本书由张申府女儿张燕妮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张申府1919—1985年发表的政论杂着、学术论述、散文随笔,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华日报》等报纸上发表的代表作品,和后期回忆、蔡元培、 《中国》的张燕妮有年后写这本张申府文集的想法,她认为选择父亲的复印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父亲的过程。 “我和父亲一起生活了30多年,实际上真正认识父亲是在他去世后 在这次新书发布会上,张燕尼以“我父亲张申府”为题,辅以大量珍贵的照片,整理了张申府的重要人生经验和学术思想 张燕妮建党前后: 1893年6月15日,张申府出生在直隶省河间府杜生镇的小帕莱庄 1906年,13岁的张申府跟随在京师大学堂学习的七叔在北京学习,先在学堂学习半年,一年后进入公立旺平高等小学学习。 1908年,进入公立顺天高等学堂中学班 1914年,张申府上了北京大学 1917年,在北大毕业留学担任副教授,教授逻辑和数学,3年后晋升为讲师 中学时代的张申府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张申府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的活动,担任“新青年”编辑委员会,与李大钊一起创立了“每周评论”。 在这期间,除了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交往密切之外,还认识了天津觉悟社的刘清扬(后来成为张申府的妻子)、周恩来、邓颖超等进步青年。 张申府积极学习、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很快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 1919年,张申府(右一)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和李大铅(左二)梁漱溟(左三)雷国能(左一)于1920年拍照,少年中国学会部分会员在北京岳云别墅拍照,右二是黄葵,右三是李大铅,右七是张申府,右九是邓 1920年4月,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威金斯基来到北京后,首先与李大钊和张申府就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 同年8月,陈独秀在给张申府的信中说:“建党的事在北京只有常规和你俩可以说话。”并就党的名称问题与两人进行了协商。 李大钊和张申府提出“共产党”,经维金斯基同意,陈独秀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 1920年,上海共产党集团成立于陈独秀的主持下 10月,北京共产党集团也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张申府和李大钊、张国焘是三个最早的成员 前段时间,张申府去上海接来华讲学罗素,住在陈独秀家,两人多次详细谈论建党问题,回到北京后他向李大钊详细介绍了上海方面的情况。 1920年底,张申府应聘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任教,受陈独秀、李大钊的委托,担负着在国外建立和快速发展中共党组织的重要使命 1921年初,他介绍刘清扬和先到达法国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在周恩来和德国介绍朱德加入共产党 张申府先后成立了旅法支部和旅欧支部,担任旅欧支部的负责人 1921年春天,张申府和天津觉悟社的一些成员在法国巴黎,从左开始:张申府、陶尚铅、周恩来、张家俊、刘清扬、赵光宸、李锡智 旅欧期间,张申府在德国柏林和朱德(前排右一)等地于1922年,张申府(右二)在德国柏林和蒋梦麟(右三)、胡斯年(立右四)等地于1923年,张申府在德国柏林和刘清扬(左二)、周恩来(左三)、赵光宸(左四) 张申府去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建设,曾任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 “一二九”运动前后:唯一被捕的大学教授是1931年,张申府被清华大学聘为哲学教授,上逻辑学、西方哲学史等课 他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课堂上总是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列宁原著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难日益加剧,张申府必须在上课前和即将下课时,向学生们讲述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呼吁团结起来防止外国侵略。 30年代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的张申府于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游行 张申府与清华学生姚克广(姚依林)、女一中校长孙荪荪荪、学生郭明秋同在西单亚北咖啡馆喝茶,看着游行队伍的进行 姚克广和郭明秋是学联的第一负责人,这家咖啡馆实际上是游行队伍的临时司令部 为了推进北平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申府和一些爱国教授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时局,讨论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1月27日,北平成立文化界救国会,张申府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和救国会执行委员,积极组织北平文化界的各救国活动 1936年2月29日清晨,国民党动员大批军事警察间谍包围清华园,搜索抗日学生,一点也不退让的学生被逮捕 张申府也在这一天被捕了。 他是当时唯一被捕的大学教授 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营救,由冯玉祥保释,张申府入狱70天后出狱 出狱的张申府回到了清华大学,一个月后,学校突然写信取消了与他的招聘合同,张申府离开了清华园的专业救国活动 随着救亡运动的开展,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在以往的基础上扩大到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不久就成立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7省),张申府是第一负责人 “七七事变”后,张申府赴武汉、南京、重庆等地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爆发后,张申府作为救国会的重要领导之一,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还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兼文化事业委员会主任,在大后方奔走于爱国民主运动中呼喊。 抗战胜利后,张申府作为民盟代表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 与罗隆基、沈默儒讨论政治问题(其中张申府)的学术思想和成果:“配合孔子、罗素、列宁一之”张申府在北京大学时,经常在图书馆看书,他发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我们的外界知识”后, 从此,他广泛收集罗素的复印件、著作,沉醉于罗素的研究,开始翻译罗素的复印件一点。 从1919年到1920年,罗素的《我们能做的事》、《哲学价值》、《梦想与事实》、《民主与革命》等复印件被翻译,写了一些罗素的介绍文。 这些复印件大多刊登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 1920年,张申府在北京与英国哲学家罗素(左二)等人拍摄抗战时期,张申府创办了《战时文化》月刊,1932年发表了《关于中国化》一文。 提出了“科学中国化”的问题 张申府在“五四”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始终相信辩证唯物论的真正理性。 而且他始终保持着对罗素的敬意和研究的乐趣,认为西方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对改造中国人的模糊思考方法非常有益。 而且,对本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他也有相当深厚的基础 这三个在一点人看来是互不相容的思想体系,但在他看来,那些思想精华是互补的,完全可以融入一个炉中,创造更高形态的新文化。 张申府于1932年10月提倡“百提(罗素)、伊里奇(列宁)、仲尼(孔子)、三流合一”的思想,在1932年至1932年间写的《日常故事》中,“相信孔子、列宁、罗素会成为一个”。 我也希望和孔子、列宁、罗素一致。 “三者之间,不仅是无敌的对立,三者之间,而且是互相补充的 “与孔子、罗素、列宁相协调的新体系是新世界中新中国的新指标、新象征。 哲学家方克立认为“极其积极提倡‘三流合一’的思想,是张申府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最大贡献”。 采访q&的A :激动地说“自己不是政治家,是教职”的信息:张申府的晚年生活怎么样?张燕妮: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一直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工作,担任参考书杂志部主任,后来 1957年被认为是“右派”,被降职,被降级,从三级研究员降为六级,1961年被“摘帽”后,又被提升到一级。 在生活方面,父亲从来没有高要求 他不抽烟喝酒,平时只喝点绿茶,也不讲究衣食 父亲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直到晚年他的生活几乎是自立的,但到了80多岁也自己补衣服 以前喝茶的纸和装药的纸袋等,买东西多用纸包装,这些包装纸是父亲折叠准备的 有些纸片是用来做笔记本的。 现在就像特别制作的便签纸。 有沾了油污的包装纸,他也收纳起来用于生炭炉的点火 父亲去世后,整理他的遗书时,发现了未发表的手稿。 标题是“我认识的章行严先生” 这篇文章在1973年章士钊去世后,3000多字的文案分别写在七八张小纸片上。 有分解的药袋背面和包茶叶的纸。 当时,父亲可能是随感记住的。 之后,整理发表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的《文史资料选集》上。 父亲晚年买书、看书是最大的兴趣,图书馆和家是“两点一线”,在图书馆看书,一回家就钻进了自己的书房。 周末我偶尔参观阿喀琉斯工厂和王府井的外语书店 他的工资本来就不高,但他节约衣食,节俭,还用部分工资买书 为了支付买书的“急事”,父亲只好向朋友借钱。 月初还钱,月底买书要增加额外的支出再借。 这样循环,往往几个月就可以偿还 母亲经常叹息:“你拆了东墙加固了西墙吗?” 他的涉猎范围很广,哲学、数学、文化、艺术、科学,什么都看,定了包括越南资料在内的七八份报纸、期刊,他也看了。 除了看书,他也经常欣赏音乐,去电影院看新闻纪录片 他的圈子比较小,主要是和梁漱溟、李建生(章伯钧夫人)等交往,通常他们来我家说话,谈论学术的事情 父亲发表的复印件很少 1978年以后,《知乐歌》发表在《中国哲学研究》上。 他的哲学,对人生的思考,是一个简短的副本。 复印很简单,但写了很久。 数量很多,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了。 这似乎也是哲学家的优势。 追求简洁,不要讲故事,文案很精致。 叔叔张岱年也是如此。 1975年,张申府在家学习时,革命家、哲学家、数学家、张申府最重视自己的哪个身份? 张燕妮:父亲是1948年写的复印件,说自己是“不是政治家”、“教师”,是学者和学者。 90岁时,父亲叹息说:“我没有写大书。” “他反省自己“用心多”,对新知识、新思想、新学科,他关注得太广泛,涉猎过度。 学者认为张申府是20世纪备受瞩目的政治活动家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年轻时勇敢潮头,传播真理,活跃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 父亲没有写《大书》,但从他的多篇学术论述中发现父亲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反映了自己性格的特点,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和写照 “学者”“书生”的性格特征在父亲身上也表现得最明显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上海书展︱张燕妮:编《我相信中国》是对父亲张申府的再认知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5272.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