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竞速战 3000企业应援
本篇文章3895字,读完约10分钟
《时代周刊》记者李静来自山东菏泽
2月10日,一些省市的复工日。
在过了无聊的“家庭”生活后,上班族们正准备走进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来到人们聚集的工作场所。
当工作开始时,被视为“保护伞”的面具还能撑得住吗?
2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副司长陈达表示,截至2月7日,我国口罩企业的回收率已达到73%,其中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87%。
此外,许多企业“跨境援助”。
包括中石化(600028.sh)、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002594.sz)、广州汽车集团(601238.sh)、富联实业(601138.sh)、雅戈尔(600177.sh)和巴宝莉(002776.sz)
据《时代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底或3月底,跨境企业每天至少能供应1320万只口罩。
据E公司与天眼调查联合进行的统计调查,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3000多家企业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剂、体温计、医疗器械”等业务。
2月9日,比亚迪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这些口罩预计将于2月17日量产并发货,到本月底日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个。”
同日,广州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广州汽车集团正在研究建设口罩加工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计划。”
2月7日,《时代周刊》记者从上汽通用五菱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根据项目建设计划,无尘车间将于本月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共12条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将超过170万条。
2月7日上午,工业福利部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富士康的产能很强,一旦投入试生产,相信很快就会有所进展。
在多方联动“支撑”面具行业的背景下,面具概念股也继续上演涨停的浪潮。
根据风向标数据,2月7日,TEDA (000652.sz)、奥美(002950.sz)、新龙控股(000955.sz)、振德医药(603301.sh)和南威(603880.sh)等10只股票日均上涨。
全力工作
2月4日晚11点,徐江(化名)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了。每天,12小时的生产工作和数百个订购电话测试徐江的生理和心理极限。
徐江是浙江省一家口罩生产公司的负责人。他的任务是确保每天供应5万个口罩。为了完成供货,徐江和20多名员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
然而,这是基于每天工作12小时。“我不能24小时掉头,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而且我必须保证生产质量。我已经尽力了。”许江坦率地说。
“几年前我在家里吃了一顿除夕晚餐,每天都加班。我有时在晚上11点间接给你打电话,因为我刚下班,也因为我很久没有聊天了。”许江沙哑的声音透露出倦意。
2月6日,许江在他的朋友圈里贴了一则招聘广告。他需要招聘更多的机械设备操作员来再次提高生产率。
尽管徐江对员工的劳动强度感到苦恼,但他和他的20名员工只能在特殊时期“全力以赴”。
徐江的忙碌是面具生产商的一个缩影。张勇(化名)住在江苏省,离浙江省有200多公里,他也坚守着面具生产车间。
2月4日,江苏省一家口罩企业的负责人张勇告诉《时代周刊》记者,为了实现每天36000个口罩的既定目标,工厂必须全速运转。目前,出勤率达到95%,由两个或三个班次维持。
张勇举了一个悲伤的例子:“我们有一个工人在工作时割伤了手,去医院缝了5针,然后回来继续工作。”
事实上,张勇的面具厂过去只做外贸,不在中国卖面具。现在,张勇选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是自愿的,因为国家需要你,一切可以克服的困难都可以尽可能地克服。”张勇叹了口气。
徐江和张勇的面具厂是大型面具制造商中规模虽小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流行病的情况下,大大小小的口罩制造商在全身上下都有活动。
2月7日,《时代周刊》记者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从1月27日至2月4日,山东省共生产口罩1956万只。截至2月6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陆续投产,作业率日益提高,其中32家生产企业的口罩产出率达到110.84%。
据稳恒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稳恒医疗”)官方网站消息,1月10日,公司决定从全资子公司稳恒医疗(黄冈)有限公司唯一的口罩车间抽调380人,生产n95口罩、手术口罩和护理口罩。
从2019年12月20日到2020年1月26日,稳定医疗提供了1.089亿个口罩。
跨境支持
“满负荷生产”是口罩制造商的真实写照,但满负荷状态仍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口罩的巨大需求。
面对差距,面具生产是全民动员。
2月7日,富力安工业宣布,为了弥补医用重点防控材料口罩的缺口,富力安工业在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引进口罩生产线,开启了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据了解,2月5日已成功实现试生产,目前正在申请产品资格认证。相关产能预计到2月底将达到每天200万件。
产业富联表示:“富士康科技集团近百万员工的内部生产和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不占用社会资源,腾出空空间,满足人们的面具需求;今后,我们将酌情积极支持这一产出。”
2月6日,中石化还宣布其电子商务网站中石化一派科正在寻找一款口罩机。并说公司有熔喷布,如果一些企业缺少这种原料,他们可以把它运到门口。
2月8日,中石化新闻办公室报道称,截至2月7日中午,中石化已与其合作伙伴完成了11条口罩生产线。据初步估计,到2月10日,中石化将帮助口罩产能增加13万个/天;2月29日,新产能实现60万吨/日;3月10日,新的生产能力增加到每天100多万只动物。
汽车制造商也反应迅速。如上所述,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和广州汽车集团未来每天将至少贡献约700万只动物。
2月9日,比亚迪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这些口罩预计将于2月17日大规模生产并发货。
“短缺的第一批物资将捐赠给特定群体,如公共汽车、出租车、网络司机、志愿者、机场和/或乘客。后续工作将结合实际情况,以可承受的价格提供。”比亚迪补充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口罩生产中来,口罩的概念库存在最初被追捧后逐渐变得理性。
根据风力数据,2月10日,只有TEDA (000652.sz)、道恩(002838.sz)和加林街(002486.sz)有每日限制。与2月7日疯狂的10只股票涨停相比,面具概念股已经降温。
产业链受到了考验
不断变化的疫情迫使人们对口罩的需求猛增,因此许多救援行动可能会解决这一迫切需求。
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中国口罩的总生产能力超过每天2000万只,居世界第一。
据说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总体上有足够的供应能力,但需要时间恢复。
然而,恢复期总是在考验面具产业链的应急能力。
从口罩价格的上涨,到现在购买口罩的困难,到人们购买口罩时需要预约挂号,口罩的缺口依然存在。面具生产链遭遇了什么样的考验?
一些口罩生产商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原材料难以购买,物流成本高,人力不足”是困扰他们的三大原因。
医用外科口罩通常由三层无纺布制成。材料为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n95罩杯由针刺棉、熔喷布和无纺布制成。
熔喷无纺布是口罩的关键,在过滤和阻挡细菌、病毒和血液的渗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脱销的是熔喷非织造布。
张勇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n95过滤材料,现在市场可以疯狂使用,价格高,商品不能抢手。”原价是39,000元/吨,现在公司价是90,000元/吨。我们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知道。”
"每天,我们都安排一辆车去供应原材料的工厂门口."张勇无奈地说道。
今年1月,徐江还在公共平台上发了一条“求救”的信息。该厂生产的n95等口罩产品缺乏过滤原料。
虽然徐江找到了供应商,但他说:“如果你现在想订购新材料,价格可能会上涨50%或几倍。”
2月3日,于越医药(002223.sz)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由于材料短缺,公司的面膜产品已经停产,暂时无法供货。
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熔喷非织造布生产厂家主要有新龙控股、天津TEDA清洁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付军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南通溧阳清洁材料有限公司、北京量子金舟非织造布技术有限公司等。
2月10日,新龙控股副总裁覃卫东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目前,订单很满,3月中旬以后,后续订单都不敢继续接收。我担心它不能及时交货,这会影响到面膜成品厂的最终产品。交货时,我们还建议客户购买尽可能多的渠道。”
道恩有限公司(002838.sz)是一家生产熔喷口罩布专用材料的公司。2月6日,道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幼青对《时代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拥有4万吨聚丙烯熔喷特种材料,订单已全部完成。据一些研究机构称,每种面膜的剂量从20克到50克不等。”
可以看出,面具产业链的上游供应正在努力保证,但龙头企业的订单已经饱和。然而,大量的中小型口罩制造商仍然有很大的需求。
然而,情况每天都在变化。随着面具产业链各方资源的到位,面具的供应必然会逐步改善。
2月5日,从事物流业的袁弘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祥奎对《泰晤士报》记者表示:“现在货运之所以贵,是因为它们都是专车或专机,而且两者的成本一般都高于普通物流。物流产业链各节点的人员一般在第一个月的15日后开始,产能情况应逐步改善。”
覃卫东告诉记者:“新龙的熔喷生产线现在已经满了,每天生产的材料可以生产300多万个口罩。”如果增加同行公司的生产能力,应能满足市场需求。”
2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纺织行业协会联合发布通知,表示目前国家已经增加了面膜生产的原辅材料供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面膜产能翻一番。
随着假期后各地恢复工作,中国口罩的生产能力将迅速提高。
标题:口罩竞速战 3000企业应援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9289.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疫情下的产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