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社会记忆的语言化——语言变异与文化记忆的关系
本篇文章9418字,读完约24分钟
由一些异常死亡事件引起的网络流行语“自杀”突破了“被字句”的规则,在短期内从一个修辞结构式转换成了语法结构式 这是现代语言变异的典型代表,也是事物动因对社会记忆的“语言化”的罕见范例 社会记忆的语言化直接引起语言变异,对应着交际记忆向文化记忆变化的过程 在网络的帮助下,“组合”被接受为语法结构式,保存在现代文化记忆中,很大程度上明确了现在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身份认可 1890年8月7日,法国《庞德沃兹回音》上刊登的关于画家范高自杀的消息 1947年,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安特南·阿尔托( antonin artaud )完成了他对范海特意义的矛盾,认为“van gogh le suicidé de la société”、“自杀”和“受到社会的压迫” 自杀时,为了强迫身体采取夺走自己生命的非自然行动,需要整个邪恶势力的军队 “这个说法在法语中不符合语法,但很多英语译者将其翻译成中文“凡·高:被社会杀害的人”,失去了神韵。 网络流行语“自杀”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凡高:这个社会的自杀者”的传说 有趣的是,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在法语中也是暂时的修辞结构式,法语语法不能接受的中文中类似的“组合”成为了语法结构式 语言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 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说:“语言不能随时脱离社会事实而存在 在说“其社会性质是其内在特征之一”时,他强调“只是语言,当事人不能随便改变规章”,想看“与社会力量的作用相结合的时间作用”和“说话的大众”。 时间、大众和社会三股力量汇合,推进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遗憾的是,社会语言学的这个常识经常被误读,索绪尔在这里提醒大家,有价值的一些变化作为符号系统而不是个性化的“语言”和“语言活动”。 如果稳定的语言系统发生变化,对采用该语言的社会及其社区意味着什么? 【引言】社会记忆:语言和社会改变后的语言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范式,每种语言都是独特的常识系统 语言包括我们在认识过程中划分和组织世界所需的范畴和结构方法,提供了对相应认识对象的解释方法、分类的大体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语言由此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基本载体 语言的变异,由于改变了社会认识的范式,必然连锁地引起了社会记忆的重新整合。 社会记忆的一些变化,其直接特征是语言的变异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语言变异的研究集中在语言变异、多语言、语言接触、语言迁移和语言民俗等行业,特别是新词的出现和旧词的消失、特征词的交替、方言对地理民俗的归档等具体事项中墨很多,社会记忆的 当然,这也是因为语法变异一般缓慢,在社会语言学半个世纪的探索历史中极为罕见 语言学的研究侧重于语法的变异,近年来,以虚词案例的可追溯性为范式的中文“语法化”研究是代表性的 但是,面对漫长的语言史,许多变化无法明确其正确的时间,记录下来的已经是语言的痕迹,但引起变化的社会事实往往没有留下痕迹,随之而来的社会记忆也没有多少被证实 社会记忆是社会学研究中历来流传的话题,也是最近的热点 有意义的是,社会学家相当强调语言和社会记忆之间的能动作用 早在1925年,莫里斯·哈普瓦夫( maurice halbwachs )就观察到语言在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集体记忆”中的重要性,“不存在与语言对应的回忆。 整个与语言和语言相连的社会习俗系统都可以随时重建我们的过去 研究失语症患者时,发现“相当多的细节切断了失语症患者的思想和集体记忆之间的联系”。 杨·阿斯曼( jan assmann )指出,维持文化记忆的社会文化遗产显示了自己和属于他的社会结构和倾向。 “集体承认”是基于成员与共同的知识系统有共同的记忆。 这些是通过使用同一种语言实现的。 聚焦本世纪以来的当代中国,网络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和语言的双向影响不能低估 网络在文化意义上打破了许多垄断,纪实性开放性的民间表现在与体制媒体的游戏中占有一定的语言空间 2005年,中国读者人数突破了1亿人,网络语言开始成为独立的变体。 在接下来的六七年里,反映民间舆论的网络流行语现象从语言事实进化为社会事实 变革带来的现实变革乃至观念冲突在网络流行语中及时出现,其中凝结的社会想象和生活经验成为可以检验的社会记忆。 网络流行语的急剧进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关注自然语言本来就缓慢的变异,并一览显示社会记忆的构筑作用 “自杀”是2008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社会事务用语言表现,不仅显示了语法体系最终变化的全过程(即后述的“语言化”),而且社会记忆“语言化”对社会认识乃至社会记忆的影响 这个典型的案例是全面理解语言的社会性,探讨语言变异对文化记忆的构建功能有样本价值,值得深入扫描 “自杀”:事动因和修辞结构式2007年,“人民网”舆论监测室开始发表蓝皮书《中国网络舆论分解报告书》,以体制媒体的角度发表重大舆论,开始记录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许多公共事件 “自杀”是该报告的2008年第二大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河北沧州警察在屠杀歌女的网络用户的讨论中开始出现,阜阳“白宫”的举报人因奇死而流行于网络”,“警察的“自杀” 通过Baidu和Google搜索的结果,“自杀”这一年共计出现在14330400页上。 在与“人民网”有关的《人民日报》中,到去年4月末为止只有两个例句。 (1)引人注目的偶发事件报告书中应该提到的流行原因是真实的情报事件 2007年,阜阳市某经贸快速发展局局长李国福多次前往北京,通报了该市颍泉区委书记张治安非法占用耕地、建设豪华办公楼(民间俗称“白宫”)等问题。 2007年8月26日,李国福从北京返回阜阳那天被带到颐和园检察院拘留,被捕 2008年3月13日凌晨,“白宫”报案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 关于李国福的突然死亡,当地检察机关发表了李国福系自杀的调查结果,表明了根据:“其死亡现场显示出自杀的迹象。” 但是李国福家族不同意这个结论,他们认为李死因可疑,有必要明确 这件事暴露于媒体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很多读者认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李国福没有自杀的动机。 因此,他们怀疑是被他杀的。 为了表现出既有“自杀”也有“杀人”的奇怪死亡,读者们创造性地在“自杀”前加上“被”,产生了“被”的奇特表现方法 今年年初,李国福意外死在监狱医院 检察院迅速得出鉴定结论,称之为“自杀” 许多读者以为他是“自杀”而死的 (东方早报,2009.08.16)(2)激活的修辞动因语言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好处和感情 网民有意说明李国福的死亡事件,而且想对此表示质疑、同情和愤怒。 但是,现有的语法系统不足以表达这种语言,“自杀了”这种当时不满足语法要求的说法也诞生于世界。 根据刘大的观点,“除了语法功能以外,什么样的相对具体、比较特殊或不太使用,以及立足于新的认识经验和相互作用意图而产生的功能要求,依然必须在语言结构中实现。 与语法功能相比,成为追求特定效果的修辞动因 国民对“白宫”非自然死亡事件的强烈言论欲望是当时发明了“自杀”的说法的修辞动因。 “自杀”出现在网络的开头,是“修辞结构式”,无法根据语法完成意思导出的样式。 “自杀”是自主动词,在表示被动的“被”字之后不能使用,所以只是暂时的修辞表现 具体来说,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使用复述、理解“白宫”的新闻,逆转基于语法习性的认识惯性,将“自杀”的意思暂时判定为“自杀”、被杀害、自杀。 也有学者认为很快就会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的“犯规”。 其手段是“说话人故意隐瞒‘说话’字,实际上做了口头上说的事情”,“利用语言的‘自我逆反性’故意混淆‘名’和‘实’”。 “(3)突破的“被字句”的语法结构式所有的“修辞结构式”都是“语法结构式”的突破。 语法结构式是大家熟悉的语法样式,可以从构成成分中导出其组合的意思,但不能修辞结构式。 参照“被字句”的语法结构式,“自杀”在那一年无疑是违反的 中文语法研究的许多学者认为被动句的“被”字是从表示“受”意思的动词“受”进化而来的。 也就是说,“接受”从表示“接受”意思的动词进化为被动的表述。 “被”后的动词具有强度和物性,是不是光棍的动词,“被”前的主语需要与后名词之间有施受(即动作的发信者和接收者)关系。 如例2符合“被”字句常用的语法结构式: (2)外交部确认中国公民樊京辉被“伊斯兰国”的极端组织绑架,残忍杀害 (新京报,. 12.13 )例子中,“杀害”运动的发信者是“极端组织”,收信者是“樊京辉” 相比之下,在“自杀”的意思上,由于施工和受托人要求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所以不能进入以前就流传着“被”字句的语法结构式。 “自杀”成为语法结构式的突破,继续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2009年王灿龙以“被”字的代替用法”为题指出这是现象级的语言变异,但“这种物动词的“被”字句用法主要仅限于网络,实际上能否进入通常的日常语言生活,广泛应用于大众和学术界。 “组合”:在社会事实和语言变异中,“自杀”这几年的应用情况怎么样? 参考百度指数,说明一下“自杀”在网上的搜索规模吧 图1 :“自杀”百度指数pc趋势图(截至2006年) ; 资料来源: index.baidu/ tpl=trend&; word=%b1%bb%d7%d4%c9%b1 )“自杀”硬化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在网上第一次看到的“自杀”,是从2009年开始在网上热搜的,其中达到了3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年1月,广东深圳市台湾资本公司富智康集团(年以前被称为“福克斯康国际控股有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生活园区发生员工坠楼死亡事件,之后半年内国内主流媒体报道的一 中央部委联合调查组同年5月去调查的读者认为恶性员工是“自杀”的福克斯康的元凶 十几次跳楼事件的报道成为了对“自杀”这一新兴说法的强制复述 第二个高峰时间段是年8月末 湖北公安县纪检监察一室主任谢业新协助该县副书记调查贪污事件不久在办公室内死亡,有10处刀伤,当地公安机关宣布为“自杀”,但许多奇怪的敏感之处也引起了“自杀”的担忧。 由于与“白宫”事件的高度相似,该峰值达到了最高值,“自杀”几乎以复制的方式再次被说明和传达 第三个高峰是,去年5月上旬,北京京温商业街安徽省少女袁某死亡事件后,民间应对激烈。 知名博主“琢磨先生”率先发布了“不自杀承诺保证书”,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推特上以数十万人的水平复制转发,李开复等知名顾客的加入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这样“自杀”就以不需要解释的方式直接进入了人们的自觉表现 我是李开复。 我绝对不会自杀 将来如果我出事故他也杀了的话,一定会让警察仔细检查的 转发这个微博,答应你不要自杀 (原微博已删除。 也见于twitter/kaifulee,. 05.09 )。 而且,许多异常死亡出现在新媒体上 “捉迷藏”“俯卧撑”“喝水死”“死在鞋带上”“睡死”“死在聊天里”“死在噩梦里”等,以前网络很流行。 虽然没有把“自杀”作为信息关键词,但这些暴露出来的各种细节,巩固了人们对“自杀”的理解和记忆,用联想的方法与“自杀”构成了意义上的汇集关系。 (二)“组合”的衍生2009年7月,西北政法大学应届毕业生赵某在天涯论坛上发了消息,所在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就业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雇佣机构签订了虚假的就业协议,引起了毕业生就业的幻想。 在没有听说过就业单位的情况下,与当地企业签订了就业协定,与此相对,高中毕业生赵冬冬主张“就业了” 一个小时,“被就业”成为了社会的人气词汇 (人民日报,2009.07.27 )这是《人民日报》最初出现的“组合”词的例子 “被雇佣”学说适用“自杀”的风格,掀起了“组合”的风行 (5)2009年广泛采用“被”字不是某个个体的反复无常 60年前,中国人“被压迫”、“被欺负”、“被剥削” 60年后,“被”被赋予了“代表”、“富裕”、“就业”、“自杀”等新的含义 (杨恒均,新浪微博,. 01.04 )此时,以“自杀”为代表的“组合”(“代表”、“富裕”、“就业”)明显不同于“被压抑”、“被欺负”、“被剥削”等字句。 这时“组合”依然是修辞结构式,“实际上,人们最初感觉到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和状态,但现实中在人为操作下产生了难以抵抗自己的压迫力,不得不接受其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结果,换言之。 》的一系列“组合”,这种修辞结构式衍生出了“嵌框式”的网络流行语,“被”和随后的嵌框成分在语义组合中出现了“被动+非被动”的悖论。 具体来看“被”字的背框上记载的部分,第一个是“+有意识的、+可控制的”,行为域和识别域具有自主性,动作和状态的完成不需要其他人,这与之前施加的“被”的“被动主义”矛盾 例如: (6)网上“捐款”、“就业”等词语层出不穷时,长沙市民张健尝到了“被买了房子”的滋味。 (中国青年报,. 03.03 )第二种是[+意识,-可控制],在行为域和认识域也具有自主性,但其动作的完成和状态的继续是主体自身和其他主体无法控制的。 这也是因为与“被动”构成矛盾 例如: (7)从“被艾滋病打了”到“痊愈了”:农民李建平的艾滋病乌龙史(南方周末,2009.09.02 )第三种[-有意识,-可控] 多用于说明事物和情况,不积极,也不强制,因此与“被动”义依然矛盾 例如,(8)普通旅客如何以“不会高速”(南方周末,. 01.04 )这种矛盾的强制组合改变认识模式,将“被”后的陈述理解为非真实的副本,这在对客观事实的否定(例9 )中也是主观的 (9)只有“总额”和“人均”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有些人“被小康”会损害全面小康的价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实际发色 (人民日报,. 12.24) (10 )这里的“少数和弱势群体”不一定是经济穷人,选民比例中的少数民族和政治气候下的弱势群体,例如亚裔总体上有很高的收入和学历,但由于人口比例小,选举期间 (人民日报,. 01.04 )“组合”派生为几乎可以否定一切的常用样式时,作为修辞结构式的流行感也逐渐减弱,但由于固化和派生,“组合”开始获得语言事实的地位。 我们在权威媒体最近的报道(例10 )中,看到了为海外事情的例句,这进一步证明了“组合”被汉语语法结构式接受,完全消除了特定语境的规律性。 “被时代”:语言事实和社会记忆的语言化社会事实的发生是语言变异的导火索 但是,没有语言事实的锚,社会事实曾经的发生无法追溯,也无法达到之后的影响 (1)社会记忆语言化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变化需要在语言社区逐步宣传,这个宣传过程需要相当强大的社会动力”。 社会动力来自具体事情的动因,其影响必须大到抑制语言的通常,带来变异的强度,我们的认识不能用社会记忆的语言化,即某种新的语言事实来应对新的社会事实。 “被工会”之所以成为语言事实,是因为我们进入了“被时代”,百度甚至有“我们都是被字儿”的词条。 具体而言,“自杀”是因为首先发生了一系列异常死亡事件,去年3月公安部成立了“集中整顿执法中相关人员异常死亡问题的指导小组”。 其次,社会记忆的语言化需要“正典化”的步骤,必须经过政治、学术和文化身份 在民众眼里,改变的语言形式必须被社会主流媒体接受并自主传达。 通常,它经过了从拷贝介质到集成介质推广的从“被动参考”到“积极采用”的过程 例如,例1是2009年的例句,其中的“自杀”用引号括起来的方法出现在“东方早报”中 年出现了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天命》取材于福克斯康跳楼的故事,在上海的《立波一周表演》剧场脱口秀中,《谢业新事件》也成为了公开讽刺的话题。 在年7月的中央电视台时政评论节目《焦点采访》中,“被护士殴打自杀”的报道中,“自杀”不再需要打引号,与“被殴打”等以前传达的字句共现而没有区别。 进入权威词典是正典化最正式的形式,也是社会记忆语言化的最终标志 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在“被”的项目下,追加了“在动词和名词之前使用,情况与事实不符或强加(包括讽刺、戏意)”的项目,其例子是“就业” 这标志着修辞结构式“自杀”变成了语法结构式 和“自杀”一样,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山村”也进入了年版的“现代中文词典”。 新添加的两个释义来自这四年间的网络流行,即“仿造、非正规”。 非主流,民间性质"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在“土豪”一项中参考了网络的新义,增加了“现在也是指富有金钱、缺乏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的新义项。 一进词典,不仅承认关联音形式意义的和谐语法性,对其语言社区来说,记住这些副本是人们文化记忆的义务 可见正典化是社会记忆语言化的必要环节 相反,语言化是将相关社会知识纳入以语言为载体的常识系统的标志 “文案被认为是正典,所以相关人员有义务想起它。 “社会记忆经过语言化的模式,完成了最广泛抽象的固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重要的文化经验都会影响语言,并不是根据《文化经验》的重要性决定影响语言的可能性大小。 反映某一社会文化因素的语法特征总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不代表该社会最典型的文化特征 那些社会因素能影响语言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限制之一是来自语言系统内部的情况" “自杀了”这一被动句在语义表达中依然遵循字句逆表达的基点突出,“如果想强调或强调说话人有行为的动作的被动性、接受性、甚至抵抗性,则必须有意采用“被v”式。 木村英树的见解也说明了“自杀”后出现的非强和物性动词的可接受性,字句中及物性关系应该概括为有影响性的( affected )关系,相应地,“被”字前成分的语义作用是受影响者( affectee ) (2)社会记忆语言化的必然结果语言化的“组合”是编码为“时代”社会记忆的表现 俗语说“我们这里有这样的说法”,但这实际上是对某种语言化社会记忆的认识,这个说法所承载的新闻是当地不需要解释的“地方知识”( local knowledge ) “这里不仅指空间、时间、阶级、各种问题,还指结合对发生的事情的本地认识和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本地想象的特色( accent )。 ”在图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联系被强调了 图2 :“自杀”google关键词指数页趋势图(截至2004年) ; ; 资料来源: trends.google/trends/explore? date=all&; q=%e8%a2%ab%e8%87%aa%e6%9d%80这里有两个高峰 左边是年8月的谢业新“自杀”事件,这在图1中也很突出,是强化了的“警察“自杀”的结论”“当地的认知”。 有趣的是,右边的高峰出现在去年8月。 出于可以想象的理由,图1 (百度)并不突出,但图2 (谷歌)是最高值。 对应的社会事项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因患抑郁症,于年8月22日下午2点跳楼自杀 业界相关人员证明自杀,追究真正的死因 公众断然拒绝死者的自杀,一味追问“被自杀了”,肯定是言外之意的“当地的想象” 对过去发生的事件来说,记忆有选择,扭曲,经常出错(很多“自杀”事件的最终法医学鉴定是“自杀”,但民众依然认为是“自杀”)。 因为各社会集团有一点特别的心理倾向,或者说有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 社会记忆的基础是这种心理倾向,是记忆主体比较自己所处的状况唤起特定的过去,赋予意义的主体行为 从“当地认知”到“当地想象”,蕴藏着坚实的民间逻辑,与体制语构成了紧张的游戏关系 以“自杀”、“捉迷藏”、“打酱油”为代表的一系列网络流行语,在这个游戏中成为巩固社会记忆的砝码,从舆论来看,民间社会记忆无疑争夺了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在民众中陷入了信任危机。 ( 11 )网络对政府新闻的质疑和骚扰,“被”句式的流行,例如政府民意调查中的“满意”、“小康”、“就业”、“被提升”、“被代表”等现象,虽然有偏差,但。 这些已经严重损害了党的声誉,损害了人民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行为的可信度和公共的说服力。 (人民日报,2009.12.08 )“组合”可以说是中国流行语史上最有社会学和语言学价值的现象 作为语言事实的“组合”,表达了对公权力的不满和怀疑,表达了国民对个人权利的无力需求,也宣布了民众参与社会意识的觉醒。 这是“自杀”对现代中国社会记忆的重要切片,“整体研究一定时期在一定社会发生的自杀现象,这整体不是一个稍微独立的单位的简单集合,相反,它本身是一体化的新东西,自身的整体性, 它的本质上具有社会性质 网络为社会记忆的语言化提供了新媒体,为新媒体和体制语的游戏提供了方便的舞台,网络流行语通过快进的方法从修辞结构式转变为语法结构式 参照杨·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记忆的语言化正好对应着交际记忆转化为文化记忆的过程。 表1 :语言变异理论与文化记忆理论的关系对照表的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 1947年,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安特南·阿尔托( antonin artaud )完成了他对范海特的论坛,书名为“van gogh le suicidé de la société”,拥抱为“自杀”和“被社会压迫” 自杀时,为了强迫身体采取夺走自己生命的非自然行动,需要整个邪恶势力的军队 “这个说法在法语中不符合语法,但很多英语译者将其翻译成中文“凡·高:被社会杀害的人”,失去了神韵。 网络流行语“自杀”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凡高:这个社会的自杀者”的传说 有趣的是,即使在今天,这种说法在法语中也是暂时的修辞结构式,法语语法不能接受的中文中类似的“组合”成为了语法结构式 很难想象几年后人们采用“自杀”的语法结构式时,会忘记什么样的实际发生的“自杀”,交往记忆会磨损,消耗。 语言活动的语境规律性消失了,但语法的新结构式仍然存在,即变异完成了从语言到语言的过程,凝结在“被压抑、被愚弄”的字句中新附加的语法意义上 语言学家依然可以在文献中寻找这个语法意义的由来草蛇灰线,民众在相似的境遇时采用了表示这个疑问、抗争和觉醒的语法结构式,通过文化记忆的重构来继续文化遗产,具体参照现在的状况“组合 在罕见的情况下,“自杀”表明语言变异是适合交际记忆的可变符号的连续系统:社会记忆被文物、图像、文献或各种集体活动留下、强化或重新升温,这些稳定 社会记忆语言化的本质是将交流的意义和集体共享的知识客观化,即语言符号化,完成从修辞结构式到语法结构式的全过程,是相关知识作为社会遗产被传达的前提条件 “我理解了语言是如何客观化世界,把所有的经验变成统一的秩序的。 在这个秩序建立的过程中,在理解世界和世界两者的双重意义上,语言使世界现实化了 所以,维持事实的基本现实是不断用同样的语言客观化个人经验。 过去的那些说法在这个文化记忆中被保存和强调,什么样的价值在它的身份征用中出现,极大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倾向。 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保持语言系统的文化记忆来继续对自己的身份 “自杀”也是这样的意思,表现了现在中国民众的“地方性知识”,给后世留下了理解现代中国社会心理认可的民间样本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快速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本文以“自杀”与社会记忆的语言化——语言变异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例析”为题,首次发表在《贵州社会科学》年第六期 转载原文注释未收录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社会记忆的语言化——语言变异与文化记忆的关系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4899.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