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搜索报中文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乌拉圭国内发生的实事资讯、乌拉圭足球队、乌拉圭签证、乌拉圭旅游、乌拉圭留学、乌拉圭国家队明星的最新资讯。

主页 > 要闻 > 要闻:社区营造|家门口的城市设计:一场在地居民共创实验

要闻:社区营造|家门口的城市设计:一场在地居民共创实验

来源:搜索报中文网作者:范李更新时间:2021-01-23 08:15:47阅读:

本篇文章6662字,读完约17分钟

我在上海市设计挑战中获奖,只有第二名 我在“新华地区街坊群”发表了这个消息,说下次活动将和大家分享我们比赛的成果。 在一段时间寂寞的人群中又热闹起来,纷纷表示祝贺,越来越多的人在意的是在那之后吗? 按照你们设计的实施吗? 如果是以前的我,我会眯起眼睛说:“怎么办! ”但经过这一年的东奔西走和这场比赛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宁可乐观起来:公共力量很强 更重要的是,这种力量受到“上”的重视,逐渐出口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可以赋予真正住在这里的居民权利,让他们可以说话,有力地发出去。 这是我们在这次竞赛中真正想尝试的。 年冬天,女儿正好三四个月 推着婴儿车出去,想带她去离家直线距离500米的华山绿地散步晒太阳 向左一拐,在狭窄的人行道上辛苦地走了15米左右,一边注意不要把车撞到树上,一边人行道突然停了下来,下坡路也没有留下来。 慌忙下车,兢兢业业地走了4米左右的单行道车道 载着各种行李的电动车从我身边飞来,冷冰冰的人在后面按着喇叭 新华路街区的原貌 本文的照片都是作者提供30米后人行道回来的 遗憾的是还不能高兴,左边的三排垃圾箱躺在眼前,地上流着黄色的液体。 右手边,饺子店的桌子出来了,外卖的电瓶车停得乱七八糟,工人不是也要处理衣食吗? 新华街区本来就硬着头皮继续走在狭窄的机动车道上,有时绕过路边堆起来的建设垃圾,从沿途的花池中溢出来,真的成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分割墙 越过这堵墙,毛巾晾在人行道花池的绿化上。 谁亲切设计的藤花架和阴凉的凉亭现在装满了各种脸盆、自行车和衣架。 商店的业务也像烟花一样,在热闹的杂货店门口用扫帚拉毛巾,在肉店门口支出染了血的大菜板,在饭馆门口堆着几筐毛豆蔬菜,在美容店门口排成一排的纸巾架……在房地产店门口 再涨价! ”这样的小巷,逛着逛着也很感兴趣,但是很遗憾,没有人访问的地方 不要闲逛,踏入也很难 新华路街区就这样两次走在神经紧张、这辆肮脏的警车拥挤的街道上,我对门口的胡同怀恨在心。 心里不服的是:做这么长的城市设计,我难道连家门口的小巷都设计不出来吗? 在摸索建筑师的时候,我最喜欢旧房子改造的课题。 在美国的大农村,我参加了一些社区住宅和公共绿地的改建项目。 在过程中,村民们和charette (建筑师拿着图纸一边用马车讨论一边画画以前的称呼)。 我想从这个立场邀请在这里生活的居民,进行自下而上的更新设计。 这包括整理道路断面、重新配置功能、街道家具设计、沿街商店改造等。 理想的模式是我接触各店铺的店铺,了解他们的生活,设计可以改善他们根本生活的半公共-半个人空间,保存街道的商业活力,提高这条小公路的交通属性,方便居民出行。 我梦想受很多日本和台湾社区建立的榜样的影响,能和居民们一起为共同利益努力,用设计改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对地方的心理归属感和基本生活习惯。 新华路街区菜场的本来面目是现实中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公有制的中国,这样的提案、管理和实施主体是谁? 我开始关心自己家门口的计划,在计划局网站上去看各种公示,第一次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反映问题,同时调查与我们社区有关的各种信息和历史。 在13487条新闻中,牛桥滨路,即番禺路222手定西路710手的留言和回答有3条,跨度从2008年到年,是比较污染混乱停车的问题 政府答复说要全力整顿。 我的问题回复晚了 我想知道的是,这条不到5m宽的小巷子,公路等级怎么样了? 有公路红线和市政管理吗? 否则,其管理主体是谁? 两边商业物业由谁管理? 我家离新华大街的写字楼只有三分钟的路程,但看到街上写字楼每天站在紧迫的大厅和偏门内多年的保安,我只是看着。 接下来,我拐到房子旁边问“居民委员会的阿姨”。 但是,迎接我的居委书记不是阿姨,她看起来40左右,留着短发,一边叫我“过来,证明这边的情况”,一边显得严肃亲切。 胡同确实是胡同,由街道管理,但只有几百米就涉及到三个町内会。 书记也很遗憾,“这些小门是外国人来借的,除了门口是生意外,后面还住着大家的孩子,东西摆不开哦。 ”(看了就知道,书记对这些管辖区域的非户籍居民们也怀有怜悯和怨恨。 据说他们占领公共用地堆垃圾,用热水把刚种的绿化杀死,城管和市容都要睁开眼睛闭上眼睛……我很惊讶。 在谈话的间隙,爷爷和奶奶们进出,书记给合唱团的奶奶写白纸,给刚摔下腿的奶奶拿轮椅,测量免费看病时间的爷爷血压。 短短30分钟,我看到了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的缩影 两天后,我带着我的建议去找书记,想得到她的支持,想得到能否和其他居民联系商店,还有更上面的街道支持。 书记认真地看了一下,但说服他马上和商店联系。 理由很简单。 "他们是租户,别理他们,只能把你赶出去. " 而且最近为了整顿“破壁开店”的生意,这些租户们面临危机,担心什么时候被赶出去,对来咨询的人充满了警戒和敌意 不要说改造的意志什么的 一说要找镇,书记又敷衍了事,说帮不了我向上传,说:“明白了吧,让我介绍不合适。 但是书记还是帮了我。 她说小区的围墙要改造,让我想想,然后把我做的方案转移到街上的负责人身上。 就这样,我错误地为街道和居民委员会开始了一点改造设计 真正的公共参与? 书记说的“围墙改造”项目是70年代建的老小区 虽然似乎不引人注目,但因为与上生所万科的哥伦比亚圈项目相邻,所以受到街道的重视。 于是街上、居委会、我、两名居民代表和万科项目负责人一起坐下来开会,探讨如何解决分隔商业开发项目和老龄化住宅小区的墙壁。 我借了大篇幅的ppt谈“社区建设”的概念,谈了一次政府、居民、开发者的角色责任,顺便谈了222个问题。 随后,围墙设计发展为小区绿地设计,发展为小区整体改造规划设计。 而且,有时会有“美丽的走廊”和居民委员会的门前改造等事件,我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 设计费? 当然没有。 镇上的主任说:“武先生,请帮我一下 今后如果有别的项目,设计费我们可以争取 “但我心里想的还是算了吧 不是为了钱,钱也是要素之一,但第一个项目太难了。 设计的时候确实是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出发,驱虫绿化,保存的大樟树和柚子树,围着大树的环状木椅子,还有人们想要的健身器材。 考虑到一楼居民的窗户,特意隔开两米的距离种了一排缓冲绿植 设计不花哨,简单,希望老人们坐下,孩子们爬下来,早上下午锻炼身体,太阳大的时候晒被子。 居民代表参加了两次方案设计的讨论报告,几个上海阿姨笑着赞不绝口“好健康啊”。 但是,实际上一旦开始施工就出现了矛盾 建设队一进去,没人注意的荒凉绿地突然变得热闹起来,路过的居民们陆续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 有人说把树全部拔掉,铺瓷砖,锻炼身体。 也有人说腾出地方专门晾衣服。 另外,小区里说没人锻炼,都是外面的人,太吵了……“平民,百根心” “居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 第一次做基层社区设计师,我充分展示了自己经验不足的一面:我耐心地和居民们一一说明,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因素,处理问题的方法,设计理念……最后两个人开始用上海话骂人。 我茫然若失,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百战承包商师傅把目光投向我,不要无视居民的疑问 但是,工程的压力与日俱增,前一天双手举着赞成的阿姨,第二天拿着尺子出来了 她把卷尺拉出4米,扔在地上,自己代表住在前面大楼的居民,强烈要求活动区域离他们这栋大楼4米。 另外,你不能在自己的窗外种植物。 我害怕招虫子。 然后把衣架对准原来的位置保存 我很无助,居民委员会的员工一边安抚群众,一边承包商的师傅在另一边告诉工人们不要和成千上万的人发生冲突。 二是原来的设计在喧闹的“公众参与”下完全改变了。 经历了几次之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即兴的“公众参与”的弊端。 居民们没有想象将来的公共空间,但牢牢抓住了自己现有的个人好处。 前期居民参加其实非常有限,也不能考虑所有人的好处(毕竟是公共空间) 做过很多社区项目的朋友也建议我在施工中把工地围起来,不要给居民看,不要惹不必要的麻烦。 在另一个项目中,居委和街道也有其他考虑因素 例如,事先预见一楼居民提出意见,取消设计的公共座椅。 或者,有些项目的政治需要远远大于实际的功能需要 感兴趣的邻居们222做的改造也终于开始推进了 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施工队落下了遮挡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绿化池,释放了很多交通空间 而且,软治理得到了有力的执行。 但是,与我梦想的商户们自愿进行店铺改造、整理公共空间的画面完全不同的治理,取决于穿着市容制服的十几个管理者从早到晚在现场进行管理 他们命令店主回收个人生活物品,严禁商品乱堆,控制了上下货物的时间和垃圾丢弃的地方。 小巷终于体面了,在门口的清洁养成习性后,商户们的脸色似乎也没那么难看 我一边哀叹“自下而上”更新计划的流产,一边慢慢理解了居委书记和规土局朋友对我的劝告:在这种财产权流动、政策不明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对微小资源的控诉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时,长宁区规土局的一位老师给我提供了另一条路线。 是城市设计挑战。 家里的番禺路社区设在比赛基地确实是个好机会 我们终于可以系统地整理这一片空间和功能,对现在东一锤子的小改造,今后也可以有拔河的指导方向。 我参加的伙伴ivc (“在可见的街道上”研究小组)罗伊建议,与其分解有预见性的冰冷的大数据,不如从自己的生活中收集“有温度的小数据”。 我们试图把每天的生活(地点、路线、时间、事情)丢在空间里,分解基地的功能组、街道的性格、需要改造的节点等。 但是,我们家族的数据总是意识到证明问题是不够的。 偶然的一致,我在愚园路的社区建设项目中认识了交大博士后的孙哲,又在创作课上认识了网络媒体“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老师,他们都是和我们住在同一个社区的邻居。 就这样,我们在顺藤摸瓜的仪式上认识了几十名地区居民,组成了微信群“新华地区街坊群” 数据收集的方法也从最初的个人采访开始,变成了邻居们在线聚集的社区建设商 商家可能是互相吸引的伙伴,第一次参加活动的邻居有网络创业者、作家、摄影业者老板、ip产业法律顾问、医疗金融工程师、在婴儿工作的艺术家、在法华町路开自行车俱乐部的店长、彝 社会学系的年轻教师/博士后也有几个人 如果不是这次活动,很难想象这样老龄化的社区里住着这么有活力有趣的年轻人 大家的年龄几乎在15岁到40岁之间,半数有家庭和孩子。 然后和我们一样,虽然不是上海人,但我被这里的梧桐树荫的街道、熟悉的尺度、方便的生活设施、小资金的情调所吸引,选择了把家放在这里。 各说各的和社区的话,各说各的吃饱了。 从自己最初来这里的理由,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点,再到各种感兴趣的故事和发现。 其中也有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与不动产和居委会战斗的宝贵经验 原来,和上海的叔叔阿姨们一样,这些年轻的上海人也同样热爱和关心自己生活的社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痛点和需求 除了对社区建设的热情外,他们还表现出丰富的背景资源和高移动性 第一家商家顺利结束,我们以游戏的形式收集大家的生活故事,把它落在空间地图上,协助我们基地的拆除和节点设计。 在热烈讨论的气氛中,我注意到大家最迫切需要的其实是出口,是平台,可以发表我们的意见。 工商业者在非正规平台一个月后,我们组织了第二个工商业者坊。 这次我们想尝试的是如何在不同好处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对话。 在这半年的社区改造事业中,我认识了一些不同的人。 1 .基础运营商(居民委员会)2.社区管理者(街道)3.计划单位(上海市/长宁区规土局)4.开发者(万科)5.房地产/业委员会6 .地方居民。 这六个小组其实与社区空间建设密切相关,但实际上他们之间似乎隔开了一道高墙。 我看见他们在每堵墙里忙,墙那边的人看不见 我一边听居民们对活动场所不足的各种抱怨,一边听街道团工委员会书记为他们的资源无人使用而烦恼。 而且,街道“善意”做的一点街面改造,也没有规土局的参加,使开发者束手无策 第二批商家,我们特别去街道和居委会索取场地资源,还联系了万科哥伦比亚圈项目的设计师,最终决定了场地为尚未对外开放的吴达克历史保护建筑——孙科别墅。 我们邀请了街上、居民委员会、上规院的朋友、万科负责人、小区业委员会的成员,还有附近的居民们,想开一个谁都能简单说话的茶话会。 活动举办的地方很特别,居民们对原来家旁边有这样的地方感到吃惊 接着这个新开发的到底是什么,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你有好奇心吗? 本来就不擅长企划,不太明白,只能在后面看到的心情,也通过与开发商和企划院的直接接触,变成了对积极未来的梦想。 町内会书记和居民委员会书记在最后时刻没能去,他们参加了“邻居群”,对群中的对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竞赛的设计成果在城市设计挑战的设计成果中,我们提出了很多设计、很多建议,但最重要的其实是概念,那是“共创共享”。 共创是每个人作为设计的起点,共同提供设计的基础 共享是空间、功能和时间的维度,我们可以共享这个社区的资源。 这次的设计提案就像是用来尝试这种社区建设模式的模板。 首先,我们根据在附近会议上收集的消息,给社区的所有街道、各自的功能组或空间节点赋予了人性化的属性 比如沉迷于法华町路上丰富的小店,夹着人行道太窄的烦恼,对上海电影城的爱,室内室外室内装饰的古老不自然等混杂在一起。 通过将这些有温度的“小数据”与捕获的“大数据”结合起来,可以更自信地规划社区内的公共空间,整理和整合社区的现有功能 之后对提案的构想也经过附近事业所的头脑风暴而细分化 上面是设计的基础,也是共创的部分。 我们把共享勾结在设计的方方面面 在某条街的空间:不仅生活服务类商业密集,而且是区域内自行车通行频率最高的法华街道,我们的设计是统一人行道、机动车道、建筑外地坪,变成完善的空间,通过铺装和停车线定义人行道。 然后在人行道太窄(因为围墙、树木等不可变更的因素)的地方,将铺装扩展到1~1.5米外,增加了有弹性的步行空间。 在早晚高峰时期,自行车可以和行人共享“慢速通道” 这样,在这个交通和生活繁忙的街道上,人们通过路权的“分时共享”,处理原来的问题,保存了其良好的质量 在某个功能节点上,比如上海电影城的前广场,本来就有很多杂乱的台阶,车停得很多,所以人的车也不能分流,不能很好地利用有历史感的“文化ip”。 室内大厅空荡荡的,杂乱的,功能散落在各处,只有入口啄着万年不变的功夫熊猫 我们大胆设想了建筑改造的方案:把原本从道路上出来的广场变成坡地电影院的草坪,可以具有白天的雕刻公园和晚上的露天电影院等不同的功能。 另外,电影院的一楼也向公众开放,作为室外公共草坪的延长,成为人们看展览会喝咖啡的休闲场所。 真正的电影院售票处的功能被转移到地下一层,升起的草坂广场在街角做了与人行道齐平的欢迎入口。 几个层高不同的平台也是举行活动、讲座、放映会和展览的共享空间 上海电影城前广场的设计效果具有这些分时共享空间,我们还设计了在线交互共享平台 请叫我“新华云” 这里,所有居民/商家/房地产都可以进入包括地点、空间、资源、活动在内的新闻,每个身体也可以搜索、查询和安排这些地点的资源和活动。 我们也希望社区行政机关乃至城市规划部门参加,更好地理解居民的需要和期望。 “社区规划师”的针灸式空间改造项目、小微信群平台,还有两次街坊事务所,还只是粗糙的尝试 在社区自下而上的更新过程中,我们作为设计师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要说用设计拯救生活,在这样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太勉强了 但是一楼的张阿姨不再反对窗外的公共座位了。 另外,带我们去她家门口也铺了草坪砖,让她可以活动。 邻居哥哥也不再为他永远没有停车的车而悲伤了。 因为隔壁的开发者约定了300个停车位 然后,大家期待已久的料理市场终于以新的姿态开张,居委和街上的人们炫耀地在群里发送了新的菜场的照片。 新街区的一角新街区的一角这个尝试的结果是,人们可以期待、建议和行动自己的社区。 让政府机关和专家也关注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和诉求 那个意思是确定而温暖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总是被称为“社区规划师”,真的很惭愧 社区规划师作为专业职业,如果是社区调查和计划专家,我充其量只是个知道专业信息的热心居民 但这不是每个社区真的需要吗? 住在这里,这个地方有爱和恨,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更好的居民 (作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设计师/自由撰文人/全职母亲,现在经营着办公室workshopxz )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社区营造|家门口的城市设计:一场在地居民共创实验

地址:http://www.wq4s.com/wlgyw/14862.html

免责声明:搜索报是乌拉圭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周报,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搜索报的作者将予以删除。

搜索报中文网介绍

搜索报是乌拉圭首都最大的报刊,乌拉圭共和国位于南美洲的东南部,乌拉圭河与拉普拉塔河的东岸,北邻巴西,西接阿根廷,东南濒大西洋,乌拉圭居民约90%是白人,其余有8%的印欧混血种人。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首都为蒙得维的亚。境内大部分地势平坦,农牧业发达。现为南美洲国家联盟成员国。